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隨著新水墨板塊的逐漸冷卻和抽象板塊的升溫,國內藝術市場似乎迎來了一個以10萬元左右作品為主體的新格局,新入場的藏家多數有著消費的心態,這樣便使得有著更合理價格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受到了更多青睞。當然,新興藏家可以憑著自己的趣味和喜好,哪怕發散一些,跳躍一些,甚至缺少必要的邏輯來進行收藏,而藏家仍按照自己的線索和脈絡完整自己的收藏體系,沈陽雕塑價格對他們來說似乎并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城市不銹鋼雕塑要不要清洗?如何清洗?這些頗強的問題,近日引起了市民的關注,成為一個公共話題。
但無論市場板塊如何輪替,或者收藏家的心態是否出于消費,玻璃鋼雕塑作為藝術品門類的一項,似乎一直沒有得到相應的位置。拍賣各個場次中景觀雕塑的比例只占到修飾點綴的作用,拍賣從業者也都對校園雕塑的征件頗感無奈。在走訪藏家的階段,能明顯感受到雕塑作品需求的存在,但市場交易中活躍的雕塑藝術家也差不多一個手就能數過來,已經功成名就的藝術家的位置自然不易動搖,因此也導致每次成交都更可能成為收藏而不會有太高重復交易的可能,這自然是藝術品交易的理想結果,但也不能將雕塑作品市場的不活躍歸咎于此。
要回答這些問題,先要明確雕塑的意義。雕塑記錄城市歷史,它的滄桑感與城市歷史人文氣息相匹配,更能見證城市發展的軌跡,所有的養護應從這點出發。其實,城市雕塑在上海街頭,也有百余年,養護雕塑,并不屬于什么難題。但通過這樣的討論,讓市民關注城市雕塑,思考雕塑的意義,倒不失為一件好事。
核心問題是,雕塑作品沒有后續藝術家跟進和補給,處于青黃不接,斷層的情況。若追溯至學校尋找病灶,在技術層面與繪畫相比是完全不同的領域,非常難學,要比別的系多學一年。這就讓雕塑創作具有了非常強的排他性,若不是科班系統學習過的人很難入手創作,也需要在求學階段更沉住氣,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少人學完雕塑后去搞繪畫創作,也有憑著雕塑的手藝接各種工程項目,還沒畢業就成了“活兒王”,相比這種受益,有幾個人會選擇清苦的創作然后在未來不知道什么時候靠賣作品過上好日子?
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作品出現在上海的綠地、街頭、地鐵。浦東世紀大道盡頭的日晷、南京路上的民俗人物、外灘發電廠的煙囪、徐匯濱江老工業碼頭的吊塔、法國雕塑家阿曼的《飛躍的馬》……目前,上海大大小小的雕塑有3500多座,讓你用不一樣的視角來看城市,也是城市文化的軟實力象征。
相比雕塑在拍賣征件環節的困境和學院期間藝術家自身的因素,來自一級市場畫廊的聲音似乎更加有說服力。林大藝術中心總經理王一妃認為,雕塑板塊近兩年的市場主要集中于中國港臺以及新加坡藏家。在中國內地,雕塑市場還有很大可以開拓的空間。但就選擇藝術家來說,畫廊似乎也遇到和拍賣一樣的困境。傳統雕塑藝術家在中國內地市場表現平平,因為內地對于當代藝術的收藏已經脫離了材質的局限,關注點漸漸放在作品的觀念。這對于鉆研雕塑創作的藝術家是個挑戰,但很欣喜的是,還是可以看到近兩年有一些面貌同以往不同的雕塑藝術家的作品。
普通的藝術品,可能只是藝術家個人的創作。而沈陽雕塑一旦站上街頭,就屬于城市,屬于全體市民。從這個意義上說,類似“雕塑要不要洗”這樣的討論,不妨多一些。